4月8日,2024年中国制冷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拉开帷幕。松下以“赴新境——绿智造 创未来”为主题参展,携空调·新风·地暖相关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亮相W4馆H12 & J12展位,并于4月9日举办2024年松下住建空间战略发布会,重点发布松下集团中国战略、Wellness Smart(智感健康,简称WS)事业战略,并介绍最新事业成果。
活动结束后,新浪家居有幸采访到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执行副总裁、住建空间事业部总经理 中山正春,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住建空间事业部空调新风事业统括 松井润。通过与其对话,新浪家居洞察到,松下一直在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双碳政策,在大政方针的前提下,领先其他企业,并持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赋能。
以下为采访实录
1、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松下在新风空调相关的领域,对减碳有怎样的贡献?能否举例说明?
松井润: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之中将近50%都是来自于建筑领域,所以在建筑领域的减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中国的目标,是包括被动房在内的节能住宅在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大政方针,我们会根据大政方针的要求,并且领先于其他的企业更好的作出相应的安排。
我所负责的空调新风的业务,它对于人的舒适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是要保持一个合适的温度,同时要对空气进行更换。另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但是在空调的运行过程之中,势必也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两者之间某种意义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通过不断的研发,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在节能方面能够发挥很好作用的就是ERV,它是一种热交换的系统,既能够实现空气的清洁,同时又能够减少能源的使用,在这方面我们加大了研发的力度,并且不断的把新的产品引向市场,以此来保持舒适空气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另外,如果我们不断的对温度进行调高或者调低这样的动作,会给环境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因此我们采用了对于温湿度进行综合调节这样一种做法,也就是不断去调节温度,同时也调节它的湿度,所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是节能的效果。还有一点,我们在空调方面不使用那些对环境会带来问题的制冷剂,使用环境友好的制冷剂,这也是有助于保护环境的。
2、松下今天的战略发布提出了非常高的目标,比如2024年实现三倍增长,这个目标对于目前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住建空间事业部是什么样的意义,是否看到了相应的市场规模?在产品和解决方案发布之外,还有哪些需要去匹配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中山正春:首先大家都比较了解,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处于严冬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仅靠之前那种卖设备、卖硬件来取得业务增长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除非你能够拿得出具有特色的,能够真正体现价值和效果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否则是得不到用户的支持的。但是跟其他的一些设备商有所不同,松下电器拥有全套的与居家相关的解决方案,包括空调设备和电气设备,以及住宅相关设备。在市场萎缩的状况之下,如果要想获得业务的增长,就必须走差异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之下,松下所特有的独特的全套住宅的相关组合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提供特有的日式空间所应有的独特价值,而且我们所提案的日式空间并不是大家一下能够想到的、浮现在眼前的类似日本的纸窗、榻榻米这样一些服务于表面的日式空间。我们所要提供的是在狭小空间里,能够实现高效收纳的思路,以及没有死角浪费的、非常流畅的动线,和让人在其中感到愉悦的心情,这些就是日本一直以来追求的待客之心的思路。虽然我们目前面临的经济环境是非常严峻的,但是凭借着松下所特有的强大产品组合和独有的日式空间的提案,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之下,仍然能够实现刚才所提到的雄心勃勃的增长的目标。
3、空调相关业务在松下中国目前的业务里是不是非常重要的板块?在中国市场如何执行战略方面的提升?中国目前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请问松下有没有对应中国市场进行相关的归纳应用?
中山正春:在松下住建空间事业里,空调业务是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之所以这么说,理由之一是在我们住建空间事业部整个销售规模之中,空调业务占到66%。与此同时,在我们考虑环境保护和健康养老需求时,空调业务起到核心作用。因此,无论是对于住建空间事业部,还是对于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来说,空调事业都是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另外,在新质生产力方面我们的动作,比如被动房业务,节能和舒适以及安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悖论,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创新的科学技术来解决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问题,来同时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这正是中国所提倡的新质生产力的表现。所以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松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科技实力和解决方案的能力,来兼顾环境保护和健康养老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松下能够为中国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做出贡献的具体体现。
4、松下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走差异化道路,具体落实在产品上是如何表现的?刚才您提到收纳,请问在技术方面有哪些升级?
松井润:以调湿技术为例,松下有自己特色的高速离心破碎的调湿技术,它是可以更好的进行湿度的调节,同时又不需要进行更多的维护保养,是松下独一无二的技术。在空气的除菌消臭方面,我们有独有的纳诺怡(nanoe)的技术,另外一个是次亚诺(ziaino)技术,也都是其他公司所没有的。
中山正春: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处的行业并不像其他的比如计算机、生成式AI这样容易产生具有颠覆性意义创新的行业,当然在产品的企划以及收集客户的心声等等方面,我们也是要发挥数字化的力量,通过使用AI等等的手段来使工作做的更好,也就是实现数字化转型。
从产品本身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发展速度和创新节奏比较缓慢。松下所拥有的核心技术,都是在全球范围之内,在少子老龄化进展最为严重、在健康养老方面做得更好的日本,通过长年的努力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方法,我们把这些松下独特的知识经验能够反映在向客户所提供的空间价值之中,向他们做出更好的空间提案,这是我们这个事业部所开展工作的主要内容。
松井润:大家都知道日本松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在中国开展业务也超过了40年,纵观全球,比如像空调、新风是有企业在做的,空气质量也是有企业在做的,但是真正能够同时兼顾这两方面,把他们做的很好的企业仍然是非常少。而松下作为为数不多的,在这两方面都有长期积累的企业,能够把两方面的特点、所拥有的优势很好的结合起来,最终创造出新的技术,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话又说回来,我们也是要追求颠覆性创新技术的诞生,对公司的研发人员提出这样的要求,所以请大家拭目以待。
5、6恒气候站技术从2021年3月发布之后持续迭代,不仅限于空气,也将与光和水进行解决方案的联动,这样的创新在中国市场有没有机会?还是说基本上来自于日本的核心技术和研发?
松井润:刚才各位提问的时候也提到我们对中国市场是怎么看的,是不是重视,确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日本因为做的比较早,研发的历史也更悠久一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所领先的。但是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特别重要,我们没有在日本推出6恒气候站,而是全球范围之内首先选择在中国市场推出,是2021年3月份的事情。
顺便再说一下,刚才谈到的纳诺怡(nanoe)、次亚诺(ziaino)这样的技术,包括离心破碎调湿的技术,也都是在日本首次研发的,但是我们把这些核心的技术拿到了中国,并且使它和中国市场的需求完美的匹配,最终做成了产品。我们很多的技术都是源于日本,但是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中国国土面积非常辽阔,从南到北气候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能够满足中国各地不同气候条件之下的需求,那就意味着在全球范围之内也可以有所作为,正因如此,我们对中国是非常重视的。
6、您刚才提到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松下2024年和2025年的增长目标反而比前几年的预测增长更高,您也介绍了包括差异化策略和技术创新来支持增长预期的判断。请问从住建空间现有业务构成来看,3倍的增长目标是基于哪些相对前几年增长的新机遇得出的结论?
中山正春:作为一个前提,我们所从事的业务在整个市场之中所占的份额现在还不大,应该说有比较大的进一步拓展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实现目标,即便仅仅是把我们所要着眼的对象定位在追求高质量的住宅,同时对于我们所提供的提案、价值能够予以认同的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和要过更好的高质量生活、愿意把自己的室内空间装扮的更加舒适亮丽的消费者的话,也就足够了。
我们看到有各种各样的智库或者咨询公司的研报,显示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我们也认为以保障性住房为代表的这些施工周期比较快、同时比较价廉的房屋会有增长空间,它的市场规模会逐步扩大。但是我们所要主打的对象是寻求高质量以及舒适生活的住宅市场需求。举个例子,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况:本来客户购买的房屋就已经是比较高档的房屋,但是客户仍然在交房之后立刻就找我们松下住建空间事业部联系,希望对自己的住房进行更进一步的装修。
中国也要走向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社会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需求会不断的提升,着眼于追求更高质量住宅空间这部分需求,并且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的话,一定能够使松下的住建空间业务得到不断的发展。从保证质量的角度来看,仅仅提供相应的商品硬件是不够的,要提供一个闭环的、全流程的服务,包括咨询、设计、客户服务和施工,在所有的环境都做到尽善尽美。当然要想抓住这个机会,适当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会不断的完善公司的架构体系,同时去招募更多优秀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
7、高端住房在现在仍然具有巨大的需求市场?
中山正春:整个中国住房市场的规模会有所缩小,但是在其中一定是有一部分比例是追求更高质量住宅空间的,我们希望在这部分人群之中提升松下所占比例。
松井润:正如您所说的那样,从新开工的项目来看,比上一年是减少的,但是正如刚才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其中对于自己居住的住宅不满意,要进行翻新、装修,这样的用户实际上比上一年度反而是更加了,在这里面我们希望扩大松下的占比。